熊正华副校长论文在知名期刊《新班主任》上发表:国开一中以信心教育重构教育惩戒范式
编者按 教育创新是国开一中永葆活力的源泉,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。我校熊正华副校长在《新班主任》(2025年第12期总第288期)发表的论文《对"罚抄现象"的再度审视与反思》,以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与学术深度,对传统教育方式展开理性思辨,既彰显了国开一中教师团队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,更印证了韩校长倡导的"信心教育"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落地。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罚抄现象的教育利弊,提出"教育惩戒应以人为本、以心育心"的创新观点。文中特别强调,教师需摒弃"以罚代教"的机械模式,转而采用渐进式纠错、个性化辅导等科学方法,这与我校"培养阳光自信的未来栋梁"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。例如,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精准分析学生知识薄弱点,设计分层练习;对态度问题学生引导撰写"自我诊断书",将惩戒转化为自我反思的契机。这些实践正是国开一中"正向激励+科学引导"育人体系的缩影。 近年来,在韩忠玉校长的引领下,学校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,通过课题研究、专家培训、跨学科协作等举措,推动教育方式从"管理约束"向"赋能成长"转型。李庆安教授"7次重复效应"、曲伟杰心理专家关于厌恶刺激的研究成果被深度融入课堂,印证了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劲实力。此次论文的发表,不仅代表了国开一中教师团队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的能力,更凸显了国开一中在教育创新领域的标杆地位。 我们期待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,继续深化教育实践,让每个国开学子都能在充满尊重与信任的教育生态中,绽放最耀眼的成长光芒! 对"罚抄现象"的再度审视与反思 作者:熊正华 在校园的角落,两位学生的轻声交谈传入耳中:“我被罚抄十遍,你呢?”“我五遍,听说某某也被罚了五遍,我还打算帮他抄一点。”说罢,还调皮地做了个鬼脸。这看似平常的对话,却在我心中掀起了对教学中“罚抄”现象的深刻反思。 曾几何时,有家长因孩子被罚抄一千遍而向学校投诉,引发社会关注。然而,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,“罚抄”这一手段又悄然重现。当下,仍有部分教师将“罚抄”当作处理学生问题的常用方法。 记得一个电视剧中,有个孩子被罚抄做计算题,爸爸妈妈帮着做,人手不够,又把爷爷奶奶都请来帮忙。那我们想一下这样做真的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吗?答案可想而知。还有教师因为学生试卷弄丢了,不问青红皂白就罚学生把试卷从头到尾完整抄写两遍。这样做的意义又在哪里? 教师采用“罚抄”,初衷是让学生减少犯错,认真对待学习,起到警示作用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学生对此并不紧张抵触,仿佛“罚抄”已成为学习的正常环节,教师们也对此习以为常。学生在罚抄时,多数处于机械被动状态,只是手部重复动作,大脑并未充分参与,难以真正掌握知识。完成罚抄的方式也各不相同,有认真书写的,也有找人代劳、敷衍了事的。 为何学生对“罚抄”不反感?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,长期的规训使学生潜意识接受了“犯错受罚”的模式,将罚抄视为对错误的“偿还”,久而久之形成默认规则。而教师秉持“完不成就该罚”的观念,源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,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,而非单纯惩罚。 “罚抄”这一传统惩戒方式的沿用,实在令人惋惜。它与古代“板子不响,学问不长”的体罚思维无异,既违背教育教学规律,又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。李庆安教授研究发现,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同样的东西最多不要超过7次,超过7次以后学生就会很厌恶,大量的罚抄会让学生精疲力尽,而且后面的学习是无效劳动。同时过度罚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,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 心理专家曲伟杰表示,严重的厌恶会产生恐惧心理,严重的恐惧则会产生逃避心理,罚抄作为一种厌恶刺激,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和焦虑情绪,尤其是当罚抄的量过大或频率过高时。 在《正面管教》一书中提到,学生面对惩罚可能会出现愤恨、反叛、报复、退缩等反应。如果学生经常被罚抄,可能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,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反叛和对抗,如故意不完成罚抄任务、与教师顶嘴等。 诚然,学生掌握知识需要一定练习量,但“罚抄”绝非良策。一旦学习与“罚”挂钩,学生就会想办法应付,而非专注于知识获取。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,但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“适度”原则,即能引起学生重视,使其认真对待,且不产生抵触情绪和不良情感反应,不影响学科学习兴趣。 若要彻底摒弃罚抄现象,教师的转变至关重要。首先,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,深刻认识罚抄的弊端,坚决杜绝以罚代练的低效作业模式。教师需认真思考学生出错的原因:其一,犯错态度,学习中出错正常,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;其二,犯错根源,包括身体、心理、过程疏漏等多种因素;其三,推测学生对错误的态度;其四,感知学生罚抄后的心理状态。同时,教师要考虑罚抄对学生的意义、学生是否有时间完成,以及是否会占用其他学科时间、学生课下罚抄的心理反应等,不能简单地用“罚抄十遍”了事。 其次,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,明白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犯错是常态,这些错误是成长契机。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,精准剖析错误原因,探索更科学合理的纠错方法,如组织小组讨论、开展错题分析会等,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。运用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高效教学策略,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和纠正错误,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。还可以采用多样化作业形式,如项目式作业、探究性作业等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。 最后,采取渐进式纠错方法。对于简单基础知识题目,学生首次犯错给予口头警告,二次犯错当面谈话,多次连续犯错再强力干预。纠错方法也应多样,对于纯积累型知识,如词语、单词、公式等,可将“罚抄”改为“重抄三遍”以强化记忆:若学生是态度问题,可把“罚抄”变为“自我诊断书”,采用“病历”格式,详细写明具体症状、病因、处方、疗程,或者以“回忆录”形式,回顾不良习惯对学习的严重影响,重点陈述犯错后的心理反应,字数依学生实际情况而定,且不得占用课堂时间。 此外,从教育技术融合的角度来看,如今我们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,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,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反馈和辅导建议,从而避免因整体罚抄而导致的低效学习。例如,通过平台收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、课堂测试成绩等数据,分析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频繁出错,教师便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项辅导,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练习,提高学习效果。 “罚抄”作业,既伤害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,又折损教师的教育智慧与职业形象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摒弃这类低效教学手段,使教育回归本质,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。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加强教师培训与引导,鼓励创新教学方法,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,从而收获理想教育成果,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,推动教育事业迈向科学、合理、人性化的新高度。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以德为先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。从品德构建的维度深入思考,教育应是培育学生美好品德的肥沃土壤,而“罚抄”这一行为却可能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产生消极影响。诚实、勤奋、自律等美德,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。然而,“罚抄”的存在却容易使这些美德的构建面临困境。当学生为了完成“罚抄”任务而采取找人代劳或敷衍了事的方式时,他们实际上已经违背了诚实守信这一基本道德准则。倘若这种行为逐渐演变成习惯,将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扭曲,致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可能倾向于采用不正当手段逃避责任。 对于教师而言,公正、关爱、智慧是教育过程中应当始终秉持的核心美德。“罚抄”这种简单且略显粗暴的方式,难以充分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智慧。每个学生犯错的原因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,一概而论地采用罚抄手段,既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,也难以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。此外,过度依赖“罚抄”也暴露出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陈旧和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和不足,未能深入探究学生犯错的根源,也未能找到更为适宜的科学的引导策略。而真正关爱学生的教师,会从学生的身心健康、认知水平、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,积极探寻既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,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。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,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助力和陪伴学生的成长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向新处培,向深处研——青岛国开第一中学举行第一期暑期教师培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