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露阳丨追光者的逆袭手记:从国开画室到华侨大学的每一个日夜
追光者的逆袭手记
查到被华侨大学录取的那一刻,我的手在颤抖。还记得韩忠玉校长亲自为我们讲述他的“青石板创高产”奇迹。他说:“小草和乔木都有生长的权利,教育就是让每株植物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:我不是失败者,只是暂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——无论是文化课还是美术。 这一年,从迷茫到坚定,从焦虑到从容,青岛国开第一中学复读部不仅给了我“87+35”分的提升,更让我重新定义了自己。 画室里的光: 220分到257分的破茧之路 去年此时,我的美术联考成绩定格在222分——这个数字像一根刺,扎在所有"美术生只要专业过线就能上大学"的幻想上。学校的画室成了我的第二个家:清晨五点半,我抱着石膏像在走廊背结构比例;深夜十一点,画板上的色块在台灯下泛着冷光。我的专业老师发现我总在素描关系上失分,便让我每天临摹三张不同光影的静物,再用红色记号笔在错处画满问号。"画画不是天赋的较量,是观察力的马拉松。"他的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瓶颈期的枷锁。 最艰难的是色彩课。我曾因色调灰暗被批"像没洗笔的洗碗水",便把各类模版打印成A3纸贴在画架上方,每天用三个小时练习渐变过渡。当联考成绩单上257分的数字跳出时,我摸着画室里那个陪我熬过327个日夜的画架,突然明白:所谓逆袭,不过是把"我不行"的自我暗示,换成了"我行,我一定能行"的倔强。 教室与画室的双线战争: 341分到428分的突围 如果说专业课的突破是技术流的修行,那么文化课的突围更像一场心理战。去年341分的成绩单像一盆冷水,浇醒了"艺术生文化课要求低"的侥幸。班主任为我定制了"碎片时间作战表":早餐时背20个单词,课间操间隙默写历史时间轴,午休前做5道数学选择…… 最难忘的是冲刺期的"双线作战":画室间隙的碎片时间,被数学公式和古诗文填满。外语阅读里的长难句,逐句拆解标注,直到能流畅翻译。深夜的书桌前,一边是尚未干透的笔记,一边是摊开的复习资料,在美术与文化课的切换中,我硬是挤出了双倍的努力。 面对成绩波动的沮丧,我把“再攻克一个知识点”当作解药;遇到难以理解的难点,我追着老师问到彻底明白。从模考的360、390到最终的428分,每一分进步都藏着无数个早起的清晨、不午休的午后和挑灯夜读的深夜。 这份成绩单证明:没有天生的弱科,只有不够坚持的努力。那个曾在文化课前徘徊的美术生,终于用执着为梦想搭起了完整的桥梁。 从画纸到蓝图: 老师托起我的设计梦 当手机上显示出“华侨大学产品设计专业(家具方向)”字样时,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最温暖的回响。我终于用成绩敲开了大学的大门,更如愿进入了获评国家一流专业的理想领域。 还记得填报志愿那天,专业指导老师捧着厚厚一沓资料,把华侨大学产品设计(家具方向)的课程体系拆解得明明白白,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去学习和研究的东西。 这份录取不仅是对我“美术+文化”双线突围的最好肯定,也让我离“用设计点亮生活”的梦想更近了一步——曾经的汗水浇灌出今日的花开,未来的设计之路,正从侨园缓缓铺展。 我忽然明白国开一中复读部的深意:他们不仅教我们画画和做题,更在每个疲惫的深夜,用"你能行"三个字为我们筑起心理防线。那些贴在画架上的目标分数,那些被翻到卷边的错题本,那些老师深夜发来的备考资料,最终都化作通向理想的阶梯。 给正在追光的人】 从220到257,从341到428,这段逆袭之路没有奇迹,只有轨迹。如果非要总结什么经验,我想说:复读不是重复,是重塑;不是妥协,是选择更精准的战场。感谢国开一中复读部,让我在跌倒的地方,长出了更坚韧的翅膀。 我想,我以后要设计的第一件作品的名字已经决定了——就叫《追光者》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苏筱帆丨当草稿本上的“涂鸦大学”成真:我的通关秘籍是“画”出来+“做”到位!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