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期位置: 首页 / 教学科研 / 教师原创教学科研

指导作文的意外收获

文章来源:语文组 作者:高兴林 发布时间:2017-07-03 字号: 

语文组 高兴林

 

    作文课一般情况下都是两节课连上,今天也不例外。想着昨天级备时学校提出的课改要求——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要应用于课堂,如何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。不同年级,不同学科是有区别的,教学的不同内容,不同基础必须要考虑到。该少讲的不多讲,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等等,我开始思考这种尝试可不可以先在作文课上试试。

    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自学——教师拿什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,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呢?找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来探探路吧,我把“生活处处有语文,小事也可入文章”这个话题搬出来,要求大家写一篇以生活小事为内容的散文。因为这个话题学生不陌生,初高中都反复练习过。

    首先要寻找作文的材料——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在哪里——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,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大量的语文素材。然后再挖掘提炼加以运用。原以为学生每天过着封闭的集体生活,读书不多阅历有限,没想到学生罗列出的材料超出了我的预料——而且仅仅用了十几分钟。那些既蕴含着知识又有生活情趣的材料原来在电脑电视上、诗词歌曲中、公园街道旁、操场上餐厅里——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得到,为什么学生会这么积极地思考,在短时间内能有这么宽泛的思路。我的做法是,采用了一些非教材以内的外延材料来激发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。

    一、用歌词设计导语激发想象——“一条大河波浪宽,风吹稻花香两岸。我家就在岸上住,听惯了艄公的号子,看惯了船上的白帆——”郭兰英最早演唱的这首《我的祖国》,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。我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,顺势就问:“这首歌的题目是什么?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生活?大家听完有什么感受?在我的记忆力里年轻的九零后应该不是十分熟悉的,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如此积极,他们甚至还能说出更多歌唱家的情况。讨论引来潮水般的论证,一时间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的活跃状态。

    二、引文设境整理材料——在一口气剖析了几个歌词语段之后,为了凝聚大家的认知我又引导大家思考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和事,看看哪些可以取得我们的认可,并且选材是我们熟悉而且可以接受的生活。我讲了鲁迅的《一件小事》,取材平凡主题深刻,信手拈来一气呵成。作者在民国六年的冬天,为生计所迫顶着寒气一大早就在路上走,好不易叫到一辆人力车,可没走几步车夫因带倒了路边的一个老妇人而主动投警,把作者撂在了一边。作者先是怪车夫多事误了自己的行程,继而反思后对车夫萌生敬意:“我觉得他那满是灰尘的背影,霎时高大了。而且对于我自己,几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“小”来。”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。写出了自己心理的变化。把自己的想法与车夫的行为进行了对比。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浮躁社会的反思和知识分子极端自我的回眸。作者对车夫的认同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反醒和洗濯。对倒地的妇人感到愧疚,对自己的心灵感到震惊。对社会的污染感到憎恶,对狭隘的自我开始批判。由此可见,小事入文文章同样可以写出深意。讨论时同学们积极参与,举出了很多当代生活中的实例,知身边人,写当下事,还有的同学提到了那些在“社会与法”频道里所看到的人和事,通过对材料的分析,认识生活的目的水到渠成。

    三、动手作文一气呵成——两节课下来,一半以上的同学交上了作文。可见生活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触手可及的,生活小事也是写作的还材料,但我们的同学在作文时只会写人记事,写完之后文章就结束了,这样的作文也不好,主题没有得到提升。以“走进高中的我”、“我的三口之家”两次作文为例,我们同学大多展示的是自己家庭和生活,也涉及到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等,这是不错的。但是很多同学在作文写人记事之后,没有波及自己的思想认知,也没有抒情议论句提升主题,这样的作文没有达到目的。所以我在引导时列举了几篇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,还把我自己记忆里的一些好文章推荐给大家,这一举措深受同学的欢迎,很轻松的两节作文课就结束了。

    课堂上,我的引述多次被同学们讨论提问打断。我觉得同学们渴望了解校外生活的愿望是极为强烈的。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强调语言积累、思维品质、审美情趣、学习方法等都要在高中时段完成。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通过作文训练来完成—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——作文时运用语言准确表达——审题立意快速构思行文的能力。新课标规定高中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5——8次,课外阅读要完成300万字,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,这对我们来说并不轻松,因此每一次作文都要认真对待,我决心和大家一道不断探索,把快速作文当堂训练的做法坚持下去。

    学生喜欢活跃健康的社会生活,喜欢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,更喜欢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展示自己——这是我今天的意外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