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城恺丨起点非终点:从基础薄弱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破茧之路
回首高三那年,心头的“基础薄弱”四字仿佛沉重的烙印,带着挥之不去的焦虑与迷茫。怀揣着对艺术的向往,我踏上了艺考之路,试图在这条看似捷径的跑道上寻找升学的可能。然而,现实的残酷很快显露无遗。专业训练与基础文化课的双重压力,如同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。曾经因薄弱基础而落下的知识鸿沟,在紧张的备考节奏中被无情放大。最终,艺考的成绩单宛如一盆冷水,浇熄了最初的憧憬,将我送入了一所与心中理想相去甚远的大学。那一刻,失落与不甘交织,但心底深处,一个微弱却倔强的声音在问:难道这就是终点?不!我不甘心。当新学期的钟声在那所不甚理想的大学敲响时,我清晰地感受到,这里并非我梦想的栖息地。经过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,反复权衡利弊,我做出了一个需要巨大勇气的决定:复读。这不仅意味着要再次面对高考这座独木桥的严酷竞争,更意味着要重新审视并直面那个最根本的问题——我的基础薄弱。我深知,这一次,再无退路,唯有破釜沉舟,背水一战。
回到熟悉的校园,心境却截然不同。我放下了过往的浮躁与侥幸,以近乎虔诚的姿态,开始了“补天”般的征程。感谢学校——这绝非一句空泛的客套。我遇到了极其负责的老师们,他们没有因我曾经的失败而轻视,反而给予了格外的关注与耐心。办公室里,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为我梳理知识点、解答疑难的身影,成为我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;课堂上,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,像一把把钥匙,逐渐打开了那些曾经紧闭的知识之门。学校提供的系统复习资料、精准的模拟测验、以及营造的浓厚学习氛围,都为我筑起了坚实的后盾。这份来自集体的支持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我前行的路,也让我明白,奋斗的路上并非孤军奋战。
然而,外界的助力终究是催化剂,真正驱动命运齿轮转动的,是自身近乎执拗的努力。我深知时间紧迫,基础如同摇摇欲坠的高楼,必须从根基处一砖一瓦重新垒砌。无数个清晨,当城市还在沉睡,我已点亮台灯,在单词和公式中开启新的一天;无数个深夜,万籁俱寂,陪伴我的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。我将曾经逃避的难点一一列出,逐个击破。数学的逻辑链条、英语的语法体系、文综的知识脉络……曾经晦涩难懂的概念,在反复咀嚼、练习、请教后,终于开始变得清晰。那本记录着每一次月考成绩、密密麻麻写满错题分析和心得的笔记本,是我奋斗历程最忠实的见证。失败和挫折依然会不时袭来,模拟考的分数起伏也曾让我动摇,但“复读”这个沉甸甸的决定本身,就是支撑我一次次爬起、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。汗水浸透了稿纸,泪水也曾模糊过视线,但心中的目标却从未动摇——那所魂牵梦萦的理想大学。
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,当最终查询到录取信息,屏幕上赫然显示着那所心仪大学的名字时,所有的辛酸、疲惫、挣扎都在瞬间化作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释然。这不是侥幸,是实打实、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来的结果。这段从低谷奋力攀爬的经历,其价值远超越了一张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
它让我深刻领悟到:直面不足的清醒是改变的开始,破釜沉舟的决心是成功的基石。它磨砺了我的意志,锻造了我面对高压与挫折时的韧性。它教会我珍惜外界的善意与支持,更让我确信,个体的奋斗才是改写命运剧本最核心的力量。那段“补课”的时光,补上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学习的方法、自律的习惯和永不言弃的信念。
如今,站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门槛上,心中充满感恩与敬畏。我深知,这并非终点,而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。过往的奋斗赋予了我宝贵的财富:清醒的自我认知、明确的目标感、高效的行动力、以及一颗懂得珍惜与感恩的心。我将带着这份淬炼后的坚定与从容,拥抱大学里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和更激烈的竞争挑战。因为我知道,既然能跨越“基础薄弱”的深渊,攀上复读的险峰,未来纵有万般艰难,也必有前行的勇气与抵达的力量。起点并非终点,它只是决定了出发的位置,而决心与奋斗,终将指引我们抵达心之所向的光明彼岸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山东警察学院|王洪睿:在国开,找到自己的节奏